禪門接引隨機逗教,如流雲舒卷、不假思索、全無造作。六祖與神會的初次會面,便是如此,萬分精彩動人!

  當初神會初次去見惠能大師的時候,還只是一名少年學僧,經歷了漫漫長路,好不容易抵達到曹溪──惠能大師常駐之所,大師見他年紀輕輕有如此堅強的向道之心,心中疼惜之餘,更添加了幾分惜才之心,便很慈悲地關心他問說:「你這麼長途跋涉不遠千里地來到我這裡,一定是有心中的疑竇需要做一番解答,我且問你,你過去的用功是否有體悟到所謂的本來面目?如果你真的已經有參悟到本來面目,那麼你可以試著說說看你自己看到的真正的主人翁到底是如何的狀態,我聽聽看……

 

  從另外一個禪的角度來講,惠能大師問神會的第一句話,原文是「將本來否?」惠能大師接引過無數禪門人物,但對一個才十四歲的少年比丘竟然問這麼直接的問題,可說是直探心源,直接就問神會他的本來真正面貌為何?這一句的「本」,對於禪宗參學的人來講是內行話,另一方面,也是用來打探對方的程度究竟在哪裡?並且是一個問題裡面,一連串地含帶著其他問題,這就要由有點程度的人才有辦法不假思索地回答,惠能大師在這裡面同時問神會,知不知道自己的見聞覺知清不清楚?

 

  惠能大師其實一方面是禮貌性地試探,並且也很好奇眼前這位不及弱冠的少年比丘他的底蘊究竟在哪裡?雖然惠能大師是明眼人,以他的經驗看這位少年僧並非一般的尋常僧,所以他也想聽聽看他會有什麼樣的回答?

 

  神會當時回答惠能的內容是:「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以一個十四歲稚齡少年,竟然可以這麼神速地回答出出人意表的答案,當時惠能大師心中必然是大大地讚嘆,十四歲便已經思索過能所頓離的本事,輕易地就說出了他是以「無住」做為根本,十四歲的人哪裡懂得無住生心的道理,若非深切地體悟到空性般若的境界,如何能知?並且更進一步地說到,那個能見的、可以主宰的就是自己的自性,意思就是說神會當時很清楚明白地給了惠能大師答案,是說自己早已遠離了既無內心一切的妄想執著,也已經超越了外境六塵,內外一切能所、主客的分別……這個答案暗合了惠能大師平常所推廣的思想,師徒之間的緣起和法緣可以說是不可思議地妙合,更難能可貴的是「見即是主」這一句。惠能大師心裡固然明白此少年童子根器異常,但不想助長其我慢滋長,便用稍帶不屑之語回答他:「你這個小沙彌,小小的年紀不好好用功,盡是撿些前人的語屑做為搪塞,說些冠冕堂皇的話語。於是惠能大師就拿起手上的拐杖,往他身上打了三下,做為責備警惕……

 

  惠能大師會有這樣子的動作,原來是想這麼俐落透直的答案,一個十幾歲的孩兒有可能參證嗎?是不是這些話是他來這裡之前,他在神秀門下聽得太多,其他的禪師平常的機鋒問答,他皆熟背於胸……。有一次神會問六祖惠能:「當和尚你正在禪坐的時候,你這時刻有見還是無見?」惠能接著反問:「那我剛剛打你的時候你到底是會痛還是不會痛?」神會大師接著回答:「也痛但也不痛。」

 

六祖隨即回應:「我也是,有見但也不見。」

 

神會隨後又問說:「怎麼樣是有見也有不見呢?」

 

  六祖接著回答了一段頗有教育性質的一句話,他說:「我所謂的見,是經常看得到自己心中所生起的一切過失,以及經常看到自己所有的錯誤;我看不見的是,看不到別人的好壞和是非……」這是神會大師和唐代的禪宗祖師惠能大師的一段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