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見性開悟,智慧與禪定同時俱足,不執著於空,也不會被六塵所染,無論是住山,或者入世,該行使六度萬行絕不保留,無所畏懼!

       所有一切解脫道的法門離不開心地法門,即便我們現在在討論的觀音耳根圓通到最後六根之中,整部《楞嚴經》所說的,也離不開『這個』。《六祖壇經》,為什麼六祖要在一堆沒有文化、粗魯而且都犯過法的邊緣人混跡其中,並且他們都是靠打獵維生,難道六祖惠能這點規矩都不了解嗎?這個就是要仔細去參究的地方。我參考過近代這一千年來,無論是參禪開悟的,或者天台入定,修行一旦到了某一個境界,沒有區分世法跟出世法,如果還有一個這個犯了什麼戒,那個犯了什麼規條,小眼睛小鼻子來看待修行人,這個就不是真正的解脫。

 

        如果把一個開悟解脫的禪師用他來治理國家,那他必然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如同轉輪聖王出世一般,我們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的每一世也都曾經轉世為聖王,祂所示現的連現在一百個超級強國的總統組合起來也不及祂,這是真正開悟的境界,但是這類開悟的人,你整個國家王位送給他,他反而嗤之以鼻。像過去汾陽禪師也是了不起的祖師,他十幾歲就出家了,一出了家到處參訪善知識,根據他的傳記裡面提到的,光是有接觸參訪過的明師,就多達七十幾位,最後碰到了首山禪師,首山是屬於臨濟宗的一位祖師,這位祖師給他印證,他接了臨濟的法脈,他也是大機大用的祖師,上面的人聽聞他的禪風仰慕他的德行,派人七八次邀請他出山,皆不為所動。像這一類的例子,禪門中比比皆是,再來就是禪師一旦開悟,許多妙好的詩詞都會如湧泉般蜂湧而出,無論他在世俗上遭遇到任何的境界,他所示現出來的和一般的凡俗皆不相同,有時也是在教化人心。

 

       憨山大師在明朝四大僧裡面,具有一定的影響性地位,他因為明代的萬曆皇帝被寵妃迷惑,以致和太后時有衝突,憨山大師也因此而受株連,後來因為修建寺廟的緣故,莫須有地被充軍,往蠻夷之地嶺南流放,而且還下令要他還俗,但是憨山大師卻不會因為遭受到無妄之災而產生失望退轉之心。當他到了雷州剛好遇上一場大旱,非常地嚴重,幾乎觸目所及皆有餓死的災民橫屍郊野,憨山大師看到此況,結合當地佛教四眾發動為亡者掩埋並且超度的善行,由於此舉感動了當地的州官和百姓,官家因為仰慕其德行受其感召,時有私下請法於憨山,憨山大師雖然身著囚衣,但為了求法者卻依然自在侃侃宣說法要,這在一般人恐怕無法有此身段。

 

       但憨山大師早就是開悟見性、縱橫無畏的祖師,在受拘束的那段歲月裡,他仍然沒有放棄弘揚禪法,這點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不受六塵所束縛之蛟龍,並且可以自在遊戲於五濁末法之中,從他當時所述的一首禪詩便可以證明:『城頭瓣瓣湧青蓮,花蕊香含萬戶煙。身在境中人不識,更於此外覓諸天。』這也便是禪門古德所說的『沒蹤跡處莫藏身,藏身處沒蹤跡』,一旦見性開悟,智慧與禪定同時俱足,不執著於空,也不會被六塵所染,無論是住山,或者入世,該行使六度萬行絕不保留,無所畏懼!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風。

 

       所以禪的境界,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一悟永悟沒有推託,但這不是一輩子的事,禪師能夠在此生了脫,自然都是經歷過多生多劫的歷練,也就是一定如同一切菩薩未成佛前從十信位經過十住……十迴向到達十地,這是比較傳統的一種。現在時人於末法多半流於理悟,經書看得多,道理聽得多,三藏十二部經也都可以閱讀,但是見性沒有?所以更談不上經驗,可是卻又好為人師,這是我們一般的通病。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沒錯,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是迷人,也因為這個無明造作了種種的業力,正因為因果業力的緣故,輪流在生死大海之中,即便想要出來也求出無期,為什麼?沒有開悟見性的緣故……但是開悟談何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