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教無類,在我們讀的〈衛靈公〉中,孔子的觀點一直主張一個人的品格和道德思想是可以透過一位良師,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地把仁善的一面激發出來,正因為如此,孔子很希望他這樣子的思想可以廣泛地施行於民間。所以大家注意去看,孔子這種教學的方法,在當時階級觀念極深的世代裡是首創、史無前例的,只要有人願意,他不分男女老幼、有錢沒錢、身分地位、聰明愚笨,他都會根據學生的資質給予教誨。

 

  孔子從母親對他的啟蒙,看到母親不分親疏都給予愛心,照顧周邊的幼兒、孩童們,這種影響力及偉大的思想情操,母親是他這一生當中最大的影響者。到了孔子十幾歲後,母親深深地感受到兒子的聰明和潛質,自己的能力和所學已經無法再給予更多的知識了,孔母不顧一切,把當時的房子和家中可以變賣的全部都變賣,帶著孔子來到了當時魯國的首都曲阜。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首善之都必然是人文薈萃,集全國菁英於一處。孔母是一位聖母的原因便來自於,她雖是孑然一身的守寡少婦,但為了教養兒子成才,完全沒有想到自己還有漫長的人生歲月和個人的幸福追求,一心只想著什麼樣的環境是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可以學習到當下最優良、最上層的文化和學術,以及可以耳濡目染接觸到最新的資訊和人際關係。

 

  在那個久遠的時代裡,孔母便有如此高瞻遠矚的智慧,實屬難得,要是一般人應該沒有這般的魄力,因為從原本生活需求不需要耗費太多,而遷居到了生活條件、花費都要多上很多倍的國都,並且要考慮到原本就不是那麼富裕,再加上變賣房產以後,每天都在燒錢,那種壓力放在一般的婦女身上,恐怕就沒有這般的決心。曾經有一段時間,孔子考量到母親經濟上的壓力,他便經常私下去幫喪家演奏、打鼓,他的孝心是不忍看母親那麼辛苦,天天幫別人織布,賺取微薄的薪資,供給他可以安心地學習。但孔母卻斷然地不准孔子去外面打工,原因是當時魯國的曲阜是整個國家典章制度最完善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知道要學習六藝,最好的老師和著名的學者也都是在曲阜。曲阜從古代便是文物最多、最廣之處,所以讓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在如此的環境中受薰陶,對於他的將來,無論是學習或者是未來的出路都是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