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當年要去問禮於老子的時候,這期間恰好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魯昭公二十四年時發生日食這件事情,這個在《春秋》裡邊有描寫到。這是其次,重點是孔子本身對於禮早也了然於心,為何還需要問禮於老子?據說老子本身對於禮的細節上更有其獨特的見解,例如當發生日食的時後,這原本在中國傳統上並不是一件吉祥的事情,老子便親自說明,日後如果有碰到日食的時間, 關於喪事應該如何處置,才會吻合禮制?這是否便證明老子在禮方面有更勝於儒家的看法,就不得而知了。依照歷史上記載的資料來看,當時是因為周朝的王室本身就有極大的爭端,這期間老子恰好是周國的圖書館館長,他也無故遭受魚池之殃,因此他的職位自然受到了免職,但他正好無官一身輕,想要周遊其他諸侯國,當他遊歷來到了魯國的時候,剛好老子的一位友朋去世,朋友的親戚知道老子對於禮教特別有研究,所以便請他主掌一切禮儀事項。孔子自幼便學習周禮,只要有和禮相關的事宜,例如有喪家需要協助,他也會去幫忙,所以在那一次老子所協助的喪禮上,恰好年輕的孔子也在行列之中。當出葬的時候,剛好碰到了日食,許多人沒有碰到如此的狀況,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也只能詢問老子該如何處理,比較不會違背禮節?老子態度極為泰然,指揮自若,有條不紊地先要正在行進中的儀隊停靠一邊,不做任何的動作,並且要喪家先不要哭泣,一切等待日食的時間過後再繼續。孔子因為在行列之中,自然適逢其事,他就放在心裡,等到大夥兒送葬完之後,孔子便把心中的矛盾請教於老子… … 之後老子便很溫和地提出了他的見解,內容大概是如此:「在過去,一直以來,如果是其他的諸侯和小國的國王,他們要去見天子,都是早晨太陽一出來的時候便開始上路,太陽下山以前,一定要把祖先的牌位安置好,並且舉行祭典的禮儀。如果國中的大夫受命出國訪問,也是在一早太陽出來的時候出發,太陽落山的時候便要休息。現在所討論到的,對於亡者的禮儀上也應該如此,有一種情況不是在太陽出來時出殯,而是在晚上星星出現的時候才在趕路,這只有犯了罪和因為父母去世而回家奔喪的人才會如此。這一次日食,可以看到普天之下漆黑一片,形同夜晝,如果對於稍懂禮儀的君子而言,是絕對不會把才去世不久親人的葬禮演變成好像在夜晚奔喪一般,這是很不吉祥的舉動,如果發生在家屬的身上,這對於禮儀而言是不適合的。所以我的主張,如果在出殯的時候,假使碰到了日食,最吉祥的方式是先停頓下來,等待日食過去以後,再繼續未完成的儀式。」這其中的橋段內容有極詳細的描述,這裡所說的只是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