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錄
雲谷禪師傳授給袁了凡的止觀靜坐法門固屬天台之精華,但對於現代人而言,最穩當的方法應該是什麼呢?

曾經研究過雲谷禪師所傳授給袁了凡的靜坐法門,應是屬於天台之精華,並且兼修當代高僧妙峰所得,於是自己也體會出靜坐一系之竅訣,從袁了凡的著述中可以窺知其用心及造詣屬深,例如在修證上曾提及止觀之調息方法,一篇中說到了呼吸必須歸根於臍,這就證明其有獲得著作之要旨。臍者,中黃之所歸,生命之所源,若能善於運用妙不可言,並且於出入息中綿密之際,可得難思議之光景,但此些皆為中途之景,切不可認作家鄉……並且對於入定之檻,解說也頗為詳盡,如何可達到身心兩亡,身處虛空,這也是靜坐者常有之境,但尚差一著。若能繼續堅持或許離初禪不遠,這過程中在「未到地定」之前,很容易走偏斜,以為將入禪定但其實不然,碰到有經驗的禪師,會很有耐心地告知種種需要注意的現象,切不可被一些「未到地定」的過程所迷惑,以為自己也是在入禪定的境界之中。 

臨濟宗的義玄禪師行事如同隨緣自在之風,他所流傳後世的「逢著便殺」又是如何善巧方便的接引法門呢?

黃檗禪師門下禪將如雲,於黃檗滅寂後,大振法幢於十方,臨濟義玄禪師更如良駒應世般,奔馳於求悟若渴之無法處,振錫尚臨濟宗風可承當之輩,蔚為時流,闡揚黃檗之心要。臨濟義玄在多年從學的過程中,最明顯的是有三次介於將悟未悟之際,印證於黃檗,每所問:「什麼是佛法大意?」每次都被棒喝,臨濟之所以風起當世,乃是因為在其所住臨濟院期間,許多當地有影響力的軍頭紛紛頂禮皈依,一時之間盛況於前。

心的妄念有多少來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它的原點,這是讓我們能夠解脫也可以墮落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我們每一個眾生來去之處。

無論參禪或打坐用功所領取的境界,在沒有獲得究竟之前,一切都有變化,千萬不要認為有時候好不容易換取得來的清明,可以一直永恆不變,這個要很小心,如果只是為了維持那現前的一念,抱著它終老,這個就墮入黑暗洞窟,很難有所出期,絕非究竟。看歷代祖師們在大澈大悟之前,前途都還有個十迴八轉,有時候參禪的人所獲得的只是相似悟境,但並非最後一著,如果還只是守護於清明的境界,無法轉換或捨棄這就是一種禪病,為什麼?因執著於自己所用功的見,這也是一種我執,參禪如果無法參到連人跟我都沒有,這個都還在病中。

唐朝宰相裴休與黃檗禪師結下了何等善妙因緣,弘揚臨濟宗風,至今仍傳唱不止呢?

說起裴休,自從中年以後便經常居家持守八關齋戒,對於一切葷食禁忌不食,對於一切世俗八法,由於參禪、唸佛幾乎已達不受外情干擾之境,終日裡焚香禱懺、唸佛不輟。裴休一直有出世之想,奈何國事、家事無法滿足其願,但是有時也會效法佛制,身著衲衣沿門托缽,世人多於背後嘲笑,裴休仍然樂此不疲,不為所動。裴休喜好與好樂內典者往從,談習佛法,國內名山宿德遍參幾盡,一生中所參大德最衷敬者應屬黃檗禪師,這黃檗禪師來歷非淺,是百丈禪師深重之弟子,惠能大師以下之嫡孫,把臨濟一脈弘揚得最透徹,非黃檗莫屬。

上班族在工作忙碌一天後,想讓自己的身心放鬆並靜坐,但是常常會陷入昏沉的狀態。有什麼適合的放鬆身心,並提振精神的方法嗎?

在打坐的時候,無需太著重於傳統學術化的名相而產生迷思,你只要很放鬆地把心專注在呼吸上,此時儘量做到身體完全地不要有壓力,接著配合呼吸的進出,慢慢地把放鬆不執著的心融合呼吸的進出,當身心自覺放鬆時,更要讓身心進一步地徹底放鬆。常常如此練習,久而久之,運氣好的時候,偶爾會接觸到呼吸停止、全身很愉悅、感覺沒有身體的存在,到最後連呼吸也漸漸地消失……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